一場由政策變化引發的車企補貼“大戰”正在上演。
10月26日晚間,奇瑞汽車公布購置稅補貼方案,將對符合條件的用戶全額補貼因購置稅政策調整產生的費用差額,確保用戶不因跨年開票承擔額外購置稅支出,單輛車最高補貼金額不超過1.5萬元。
根據補貼方案,適用車型為奇瑞旗下部分品牌產品(奇瑞、縱橫、星途、捷途、iCAR)所有符合2026年減征購置稅新能源汽車技術要求的產品(純電動乘用車、插電式(含增程式)混合動力乘用車),具體以工信部發布的減稅車型目錄為準。
隨著2026年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政策收緊,深藍汽車、小米汽車亦在近日推出類似方案。其中,在2025年11月30日24點前完成鎖單的深藍全系車輛,非客戶原因導致該鎖定配置的車輛在2026年開票交付,可享受跨年購置稅差額補貼;小米方面則表示,“該舉措旨在保障車主權益,避免因政策變動造成額外支出”。據測算,小米此次“購置稅兜底”將投入超20億元。
車企“整齊劃一”的動作,源于2023年財政部、稅務總局、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的《關于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的公告》。在此之前的2014年,為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,主管部門首次提出對純電動、插電混動(含增程式)及燃料電池汽車免征購置稅。此后這一政策多次延續并優化,直至2023年政策確定的內容——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間,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將減半征收,每輛新能源乘用車減稅額不超過1.5萬元。這意味著,一輛售價30萬元的新能源汽車,在今年購買可享受全額免稅,明年購買則需繳納1.5萬元購置稅,購車成本顯著增加。
顯然,購置稅補貼已經從“加分項”演變為關鍵的“競爭籌碼”。據記者不完全統計,目前已有10家品牌宣布推出跨年購置稅補貼方案,包括極氪、智己、蔚來、理想、智界、尊界、問界等。
面對年底沖量的關鍵時期,車企更希望借助政策紅利窗口帶動訂單增長。9月,國內車市迎來了史上最密集的“新車上市潮”,超70款新車扎堆上市,覆蓋多個細分市場的新車型,從經濟型到豪華型,從純電動到燃油車,形成了全品類競爭格局。進入10月,車市上新速度并未減緩,多款新車型為趕上四季度交付,集中在10月初上市。
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,2026年新能源購置稅減免政策調整(從“全免”到“減半”)將刺激消費者在年底前集中購車,疊加“銀九金十”旺季和年末車企沖量,新能源與出口雙輪驅動的格局進一步強化,智能網聯技術升級和“反內卷”帶來的市場秩序改善也將支撐消費信心,預計四季度車市仍能實現小幅正增長。
中國汽車流通協數據顯示,今年10月上半月,車市集客情況相比9月上半月上升35.4%,較9月下半月上升12.3%;訂單情況相較9月上半月上升13%。
“當前行業仍面臨著內需增長緩慢,庫存壓力仍需謹慎,行業盈利水平持續承壓,價格戰風險未消,地緣政治沖擊產業鏈穩定等多重挑戰,汽車行業經濟運行仍面臨較大壓力。”對此,在“2025汽車工業統計年報工作會議”上,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建議,持續推進穩增長政策各項部署落地落實,充分挖掘市場增量潛力,呼吁車購稅減征政策按照2026年3%、2027年7%階梯式退出。
與陳士華的建議相仿,在2025世界新能源車大會上,中國長安汽車黨委書記、董事長朱華榮表示,希望明年開始征收的新能源汽車5%購置稅可以平穩過渡,從淡季開始實施。例如,明年1、2月暫緩征收,從3月開始每月增加1%,6月到7月開始增收5%,如此行業的產能、運力、成本可得到更好的控制。
(關鍵字:新能源)
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8340號